为啥银行理财“不保本”了?
经济日报 银行理财“赔本”近期频频登上热搜,不保本扰动投资者预期。为啥客观地看,银行在打破刚兑、理财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过程中,不保本银行理财出现净值回撤甚至“浮亏”,为啥符合市场规律,银行也将成为常态。理财投资者应树立理性、不保本长期的为啥价值投资观念,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投资组合。银行 此前,理财银行理财经历了较长的不保本“保本保息”时期,让投资者误认为投资理财没有风险、为啥稳赚不赔。银行究其原因,彼时的银行理财并非真正资产管理产品,而被异化成“高息存款”产品。 从法律层面看,存款产品与资产管理产品是有严格区别的。前者“保本”,属于债权债务关系,后者不“保本”、收益随市场波动变化,属于信托关系,即“受人之托、代客理财”。 2018年4月“资管新规”发布后,出于防范金融风险、规范市场发展考量,银行理财开始转型、整改,普遍转为净值型产品,投资者每日可看到该产品的净值变化,紧随市场或涨或跌。 但需注意,由于“资管新规”过渡期截至2021年12月末,在此之前,投资者并未明显感受到银行理财的收益波动。 进入2022年,绝大多数银行理财完成整改,加之进入3月份后,国内外权益市场出现短期大幅调整,债券市场收益率也低位震荡,因此,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、甚至跌破净值,引发高度关注。 分析近期变化,具体原因有三。第一,全球流动性趋紧,美国股票、债券市场波动加剧,海外市场对A股和债券市场形成一定压力;第二,俄乌地缘冲突加剧了全球的通胀担忧,强烈冲击着国际金融市场,避险情绪快速上升;第三,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,海外经济复苏进程放缓,对一季度经济活动带来压力。 风物长宜放眼量。需意识到,银行理财“保本”时期,投资者看似获取了稳定收益,但无形中也损失了本属于自己的超额收益;不再“保本”后,尽管可能暂时亏损,但若市场行情上扬,所有收益也归投资者所有。 不过也要承认,与国际市场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相比,我国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还有一定差距。接下来,期待市场给予更多耐心,金融机构需加快修炼内功,投资者也应秉持理性心态,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动我国资产管理市场持续完善、不断成熟。 来源/经济日报头条号(作者郭子源)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中国银保信披露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
- 容维证券:市场震荡回暖 关注超跌个股
- 海外员工不足、涉俄知识缺乏……英智库:英外交部尚未“站稳脚跟”
-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28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
- 湖南醴陵的这则免费停车通告还算数吗?国企声明:原通告有效
- 史上翻车最快CEO?罗敏10天掉粉超20万,趣店股价也腰斩
- 陕西一旋转飞椅项目运行时倾倒有人员被砸,官方通报
- 民航局印发《航空货站收货工作规范》 守好航空货运的“第一道门”
- 2022年金融街论坛聚焦“新市民”:精准把握金融需求 促进共同富裕
- 五大机构看后市:两市成交重回万亿 短期压力位有抛压
- 美联储加息节奏或放缓,中国市场影响全解析
- 印度将成第一人口大国,4.5亿人不想工作,当地人:躺着看天比当苦力好
- 人民币中间价调贬411个基点,机构称短期将维持宽幅震荡趋势
- 浙江:房地产纾困项目与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商洽会在杭成功举办
- 业绩下滑股价大涨?新东方2022财年亏逾11亿美元,营收展望仍大幅下降
- 联昌国际:碧桂园配股有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表
- 创金合信基金刘扬:信创投资进入2.0时代 需更多关注产业内的新变化
- 广发期货异动点评:焦煤大涨,地产有望修复?
- 中天期货:沪铜日线呈小角度向上回升 有色金属板块今天同步呈现较强的反弹走势
- 7月29日听兴证全球华夏等基金大咖说:大变革时代的投资力量 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
- 搜索
-